201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2-08-15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上海市民阅读状况分析报告(2012年度)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阅读是人的基本文化权利。作为国际大都市和文化大都市,在娱乐方式多元、网络深刻改变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的今天,市民阅读状况成为文化界和读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2012年8月13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年度),这是上海连续第二年就市民阅读状况组织专门调查并发布权威报告。本次调查2011年11月开始启动,在预调查和问卷设计的基础上,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1月开始在全市17个区县范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数千份,基本覆盖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经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建模并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形成《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年度)》。这份报告对市民的阅读偏好、阅读需求、阅读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为管理决策、行业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一、基本结论

1.绝大部分受访者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

86.63%的被调查者认为关于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越来越重要”,10.63%认为“一般”和“说不清”,仅有2.11%作出“越来越不重要”和“很不重要”的负面评价。

2.纸质阅读仍为首选阅读方式,网络阅读比例显著上升

在首选的阅读方式中,对“传统(纸质)阅读”的选择达到56.69%,“网络阅读”为32.06%,“电子终端阅读”则为10.66%。而在网络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之间的时间分配上,“网络阅读<纸质阅读”的(41.74%)与“网络阅读>纸质阅读”的(40.92%)几乎相同。

3.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纸质阅读提供更好阅读体验

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主要与阅读的质量和要求相关。在前八位的选项中,除了位居第二的“上网不方便”外,“考虑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需要深度阅读”、“环境安静、舒适”、“篇幅长,文字比例大的材料”、“专业性强”、“为了收藏和保存”、“难以理解的材料”皆体现出此特点。有将近70%的选择者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认为“网络阅读”和“电子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则只分别占13.41%和16%左右。

4.超过三成受访者每天读书超半小时

就传统载体而言,81.95%的选择者每天接触报纸的时间低于30分钟;83.59%的选择者每天接触期刊的时间低于30分钟;68.76%的选择者每天接触图书的时间低于30分钟。每天阅读图书超过30分钟的比例比阅读报纸、期刊同样时间的分别高出12.52和14.71个百分点。

就新媒体而言,47.96%的选择者每天上网超过一个小时,“偶尔上”、“很少上网”和“从来不上网”的总和不到三分之一;68.76%的选择者每天使用电子终端阅读低于30分钟,超过30分钟的为24.53%。

5.知识读物、娱乐读物最受欢迎

对于阅读物种类的喜好,虽然因阅读者、阅读对象或阅读方式的不同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但具有知识功能、实用功能和消遣功能是绝大部分选择者的共同要求。居于前五位的图书种类,依次为“文学”、“历史”、“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和“心理”。

居于前六位的刊物种类,依次为“新闻时政”、“文学艺术”、“旅游休闲”、“人文史地”、“医药健康”和“娱乐/八卦”。

居于前五位的数字出版物种类,依次为“文学类图书”、“百科”、“报纸”、“期刊”和“学习参考或工具书”。

6.家中、学校/单位是首选读书场所

在阅读的场所选择中,位居一、二位的“家中”和“学校或单位”远远高于其选项,其次是“上学或上班交通工具中”和“图书馆”。

7.自费购书占主流,购买频率有差异

对于所阅读图书的来源选择,“自费购买”高居首位,“图书馆借阅”、“向他人借阅”和“单位购买”位居第二、三、五位(第四位为“在线免费阅读”)。

65.16%的选择者会在“三个月内”购买纸质图书,其中购买周期为“一个月”的达到24.12%;同时,购书周期为“一年以上或更长”和“从不购买”的比例也占到14.15%。“内容简介”和“熟人推荐”成为影响图书购买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而对于数字出版物,“有需要就买”和“从不购买”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选项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市场的不确定性。

8.生活节奏快、娱乐方式多元,对阅读时间产生影响

对于“如果基本不进行传统阅读”(或没有更多时间阅读)的原因询问,“学业或工作太忙”是选择比例最高的原因(30,27%);除了“主要是数字化阅读”之外,其他涉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选项皆有多项。

9.数字阅读因内容丰富、获取成本低到欢迎

选择数字阅读的主要原因与其信息丰富、搜索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密切关联;居于选择前三位的“来源广,信息丰富”、“获取便利”和“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表现了这一点。在进行数字出版物阅读时,被使用最多的方式(载体)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平板电脑”。前两者均超过30%。对于数字阅读的主要问题,前三位的选择是“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信息杂乱”、“海量信息,难以筛选”。

10.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

在信息获取的八个主要途径中,居于前三位的“网络”、“电视”、“报纸”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图书”、“广播”和“电子读物”居于最后三位。明显表现出信息源选择的两极分化。

11.获取信息是受访者利用媒介的首要目的

50%以上的选择者利用媒介主要是为了了解“时事新闻、观点和思潮”、“工作和学习有关信息”;位居三、四、五位的是“休闲娱乐信息”、“生活/消费资讯”和“时尚流行趋势”信息。同样,“增加知识”和“开阔眼界”成为选择者读书主要目的的首、二选;排在三、四、五位的则是“满足兴趣需要”、“娱乐休闲”和“提高修养”;其后才是“工作或学习需要”、“研究需要”和“掌握实用技能”

观察

1.上海市民对于阅读的基本认识

关于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居于选择首位的“非常重要”高达41.04%;“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越来越重要”三项正面评价的选择总比例高达86.63%;而负面评价“越来越不重要”和“很不重要”的选择仅占2.11%。这一趋向和2011年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在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选择者对于“阅读”在“知识与个人生存(生活、工作)状态”之间的认识极具正面性且相当集中,市民对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素质表现积极态度。

从阅读目的看,“增加知识”和“开阔眼界”成为“上海市民读书的主要目的”的首选和二选,表现出在“信息爆炸”和“知识密集”时代市民对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到非常迫切;排在三、四、五位的分别为“满足兴趣需要”、“娱乐休闲”和“提高修养”,其后才是“工作或学习需要”、“研究需要”和“掌握实用技能”,这一排位说明在生活多元化时代,选择者更加注重个人素质生活品质的提高。

从获取的信息内容看,在上海市民利用各类媒介了解的各种信息中,“时事新闻、观点和思潮”、“工作和学习有关信息”在总人次选项中的比例都居于50%以上,表明此两项目的在选择者生活中的重要度;位居第三的“休闲娱乐信息”接近50%,位居第四的“生活/消费资讯”占比40%,位居第五的“时尚流行趋势”占比24.31%,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的多元和丰富。

2.上海市民的阅读偏好

海市民对纸质读物的阅读偏好显示出大众阅读在市民选择中占主导地位,专业阅读主要针对特定群体。居于前五位的种类,较为明显地具有消遣功能(“文学”、“历史”)、知识功能(“历史”、“经济、管理”、“心理”)、实用功能(“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心理”)。而除了“医药卫生”和“科普”之外,几乎所有的哲学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种类都排在最后八位之中,刊物的调查结果与此类似。

上海市民在数字阅读上明显倾向于“文学”种类,显示数字阅读领域网络文学影响力巨大。根据调查结果,不同阅读种类喜好程度的选择中,居于首位的是比例达36.60%的“文学类图书”;比例在20%以上居于二、三、四位的“百科”、“报纸”和“期刊”,均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其中“百科”的位居前列(31.46%),除了该种类本身所具备的内容特点之外,亦让我们看到上网阅读这一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对于数量浩大、庞杂万千的“百科”知识的搜寻,没有比“上网”这一(搜寻)阅读方式更为快捷、方便的了。比例在10%以上的其余种类,或表现出很强的消遣功能,如“漫画”,或具备非常实际的使用功能如“学习参考或工具书”、“实用类如语言、IT、理财等”。

3.上海市民的阅读方式

就目前状况而言,上海市民阅读的主要方式仍是传统(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而“传统(纸质)阅读”的首选率达到了56.69%,高出第二位的“网络阅读”24.63个百分点,“电子终端阅读”则只有10.66%,显示手持阅读设备推广、提升仍具有较大空间。和这个结果相关的是,将近70%的选择者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佳阅读效果;认为“电子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比例为16%左右;认为“网络阅读”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仅为13.41%,比电子读物更低。

不过,虽然传统(纸质)阅读依然有其巨大的吸引力,从阅读时间分配上,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已经有所接近。从数据上看,受访者阅读时间分配选择“网络阅读<纸质阅读”的与选择“网络阅读>纸质阅读”的几乎平分秋色,前者比后者仅仅高出可以忽略不计的0.82个百分点。结合前述上海市民在图书阅读、报刊阅读、期刊阅读、网络阅读、电子终端阅读的时间分配及比照的情况来看,透出的信息也再次说明: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目前都是上海市民阅读重要方式,尽管读者当下还将传统(纸质)阅读作为首选,但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消长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从阅读时间上看,对比每天接触报纸、期刊、图书的时间,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比例比阅读报纸“2小时以上”的高出22.75个百分点,比阅读期刊“2小时以上”的高出23.61个百分点,比每天阅读图书“2小时以上”的高出17.81个百分点这个数据真实地描画出数字化传播对市民阅读的深刻影响: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相当大的人群来说,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和首选信息源

有趣的是,上海市民每天使用电子终端阅读低于30分钟的为68.76%,对比图书阅读,两者每天接触低于30分钟的比例惊人一致,皆为68.76%。而超过30分钟的阅读人群中,图书阅读略高出电子终端阅读5.54个百分点。再分析到每天阅读图书超过半个小时的具体时间段,则可看出,阅读图书和电子终端阅读时间非常接近,差距分别为1.89个百分点(“0.5-1小时”)、2.50个百分点(“1-2小时”)和1.15个百分点(“2小时以上”)。考虑到电子终端价格较贵,购买人群通常都有明确的阅读需求,这组数据部分说明在快节奏、高负荷的大都市生活中,阅读时间格外珍贵、稀缺。

4.上海市民对于阅读的认知

对于纸质阅读,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能够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质量。对于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纸质阅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前三位中,“考虑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和“需要深度阅读”的选项比例皆超过30%;它们和位居第五、六、八位的“篇幅长,文字比例大的材料”、“专业性强”、“难以理解的材料”一起,都和阅读的质量和要求相关。有意思的是,阅读“环境安静、舒适”在去年和今年两次调查中皆排名靠前,分别为今年的第四和去年的第三。由此看出,读者最终是否选择纸质阅读,阅读目的、阅读要求、阅读质量、阅读环境、阅读感受成为非常重要的考标准。

如果基本不进行传统阅读(或没有更多时间阅读),“学业或工作太忙”是选择的首要原因,这比较实在地映现出当代社会由于快节奏而导致的现实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找不到感兴趣的书”和“不知道该读什么”分列二、六位,选项比例竟然分别达到19.25%和10.08%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倡导阅读理念、宣传精品读物的重要性。这样的倡导、宣传不应局限为每年“阅读日”的几次集中活动报道,而应该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产品的高度,利用“上海书展”等公共文化平台和名人大家宣传效应,吸引持续媒体聚焦,不断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主要原因,前三项为“来源广,信息丰富”、“获取便利”和“收费少甚至不付费”。可以看出,数字阅读让阅读者钟爱的基本缘由,在于它的内容丰富、搜索便捷、成本低廉,尤其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丰富”的特性而选择数字阅读的比例超过了50%。相当受访者选择“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这对数字阅读的商业化前景显然并非利好。

上海市民在进行数字出版物阅读时,使用最多的载体前三项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平板电脑”。“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均超过30%,远比第三项选择“平板电脑”高。相比其他载体,网络在线阅读与手机阅读的成本显然低得多,这可能也是市民容易接受从而易于普及的原因所在。相对而言,“平板电脑”以及“其他手持式电子阅读器”要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普及性的阅读载体,仍需假以时日。

数字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处于前三位的选择依次是“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信息杂乱”、“海量信息,难以筛选”。在两年的问卷调查中,“容易(导致视觉)疲劳”都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不适合精度阅读”和“不易记录和学习”分列二、三位。市民喜欢数字阅读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和成本低廉,但这里可以看出,信息丰富的同时也让读者无可避免地感到了过于的“杂乱”与“难以筛选”。即使是本次调查六个原因中的后三个原因“不适合精度阅读”、“不易记录和学习”和“权威性不够”,也分别达到了16.52%、12.33%和11.01%的比例这六项选项共同说明,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正是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这个对比的存在,使得从阅读目标、质量、要求、感受考虑,数字阅读要超过甚至替代传统阅读,一定时期内尚无可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共存,阅读者将依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相关新闻

201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