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鼓,云南丽江金沙江畔偏远山区小镇,因明嘉靖年间遗留下来一双面刻有碑文、形如鼓状的石鼓而得名。但石鼓真正扬名于世,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却是70年前举世瞩目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略转移长征途经此地渡江,时间虽然只有几天,但却留下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县刘家坪出发,进入云南境内后,便马不停蹄直下滇西北。一路之上,屡遭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下,红二方面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争分夺秒,勇往直前。在宣威虎头山一战,直打得国民党军孙渡所部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孙渡不甘心败在红军手下,他重整旗鼓之后,日夜兼程追击红军,妄图利用天然屏障,将红军歼灭于金沙江上。“过其半而击之”可获全胜,孙渡指点着地图如是幻想。
1936年4月,春风拂面,古城丽江坝上麦苗青青。一天,寂静的丽江街上忽然涌进一支打着红旗的大部队,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老百姓很快得知,这支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了战略转移,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路经此地,急欲渡过天险金沙江。丽江各族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盛情款待为国为民的红军将士的到来。
4月25日凌晨,前卫四师和军团工兵营的干部战士一行率先离开丽江,他们高举着猎猎火把,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以跑步的速度向石鼓进发。他们饿了啃冷粑粑,渴了喝几口凉水,置80多里长途跋涉劳累于度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赶到万里长江第一湾,进行架设浮桥的试验,如果浮桥架设成功,红军渡江就会顺利。
然而,干部战士们马不停蹄紧锣密鼓,好不容易设法把第一条篾索拉到宽阔的金沙江彼岸,牢牢拴到一棵粗大的柳树上。由于篾索自身的重量加上水流的冲击力,只见篾索扯着柳树连根拔起,“唿啦”一声顺流而下。试验证明,要想大部队安全渡江,没有木船、木筏,只能望江兴叹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宽阔的江面上,哪有木船和木筏的踪影?面对此情此景,正在红军干部战士们焦急万分一筹莫展之际,王孙、和仲清等17名木匠师傅,听说红军要渡江,互相串联,自愿从丽江快速赶到石鼓,他们人熟地熟,走村串户,很快找到当地12名木匠师傅,大家与工兵营战士一起齐心协力,找(扛)木料的找(扛)木料,扎木筏的扎木筏,叮叮口当口当,忙得汗流浃背,谁都不叫苦不喊累。木料有限很快用光,而木筏还差得多,红军首长见状急得两眼冒火。正在这时,青年农民年震,急红军所急,他告诉红军,海洛塘山上有座碉堡楼,用的都是上等木料,拆下来可以扎木筏。红军首长当即决定马上派人去拆碉堡楼,由年震带路,以解燃眉之急。
木筏数量毕竟太少,木船还是必不可少的理想渡江工具。然而,眼前木船一只也没有,因为兵慌马乱,船主们把船沉入水中藏了起来。欲寻木船,必先找到撑船的艄公。年仅21岁的青年农民尹学富,因欠地主四斗租子,被关进丽江监狱,红军一到丽江就打开监狱牢门,“犯人”们全都得救了。尹学富出了牢狱大门,听说红军要过江,便自告奋勇跑步追赶到石鼓,先后在海洛塘、拉市坡找到五位艄公。艄公们互相帮助,很快从水中打捞出五艘木船,逆水行舟送给红军调用。
4月26日下午,风和日丽,江面上波光粼粼,红军主力部队渡江开始。5艘木船、45只木筏,来来往往,几乎覆盖江面,呈千帆竞发之势。红军将士分乘木船和木筏渡江,井然有序,一批又一批顺利渡到彼岸。夜幕降临以后,灯笼火把,亮如白昼,场面蔚为壮观、惊心动魄。至27日深夜,一万八千多人马,全部安全渡过金沙江,兵贵神速,其迅捷程度出人意料。
贺老总站在一艘木船上,深情地眺望着渐渐远离的石鼓镇,渐渐远离的欢送人群,谈笑风生,不无幽默地说:“孙渡呀孙渡,你奉上司之命,专程‘欢送’红军过江,何以姗姗来迟呀,太不够‘朋友’口罗!”
国民党孙渡所部三万多人马,日夜兼程追赶红军,一路人困马乏,于4月28日上午才拖拖拉拉到达静悄悄的金沙江边,竟连红军的人影儿也没有见着,他看到的只有缓缓流动的清澈江水。
“过其半而击之”可获全胜的梦幻,顿时化作泡影。面江兴叹、沮丧至极的孙渡,冲着红军远去的方向,“砰砰砰”连放数枪,然后声嘶力竭地命令他的部队原路返回,编造骗人的神话向他的上司邀功请赏去了。
朱老总看到红二方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的电报,当即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复电:“金沙既渡,后会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红二方面军胜利渡江后,途经川康青宁陕数省,先后翻越哈巴雪山,大、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热山,麦拉山等多座雪山(其中有两座雪山高4900多米),于1936年10月22日,在今天的宁夏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爬雪山淌浊水过草地重走长征路的艰辛画面,近来经常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我从内心羡慕重走长征路的那些年轻人,无疑他们都是幸运儿。我无缘重走长征路,所幸22年前,曾经踏着红军的足迹亲历石鼓,聆听过许多红军渡江的传奇故事,并重温记忆写出这篇记述短文,以此深情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也同样感悟良多。漫漫长征路上,埋着无数先烈的尸骨。红军战胜了世人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作为后来人,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弘扬长征精神,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