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县石坝彝族乡是一个偏远的山乡,但在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上却有着其特殊的地位。石厢子(即现在的石坝彝族乡)是四川革命老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场头矗立着几块形似箱子的巨石而得名,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赤水河畔,乌蒙山山脉群山之中,距叙永县城79公里,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根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5年第一期)等相关党史文献记载,1935年2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央红军驻扎在石厢子,并于当日至2月5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现统称石厢子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彻底改变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改变了红军的历史命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正因为这样,如今的石坝彝族乡依然保留着许多红色记忆,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那段重要的历史。

石厢子红色遗迹
记者在石厢子会议陈列馆看到,百余幅尊贵历史照片和40余件文物图文并茂,直观地介绍了中央红军在石厢子(现石坝彝族乡乡政府所在地)期间发生的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并再现了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红军在石厢子与当地群众杀猪过年结下的深厚感情。
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红军长征在石厢子除暴安良、扶弱济困、开仓放粮、与彝族人民杀猪过年,共度了长征途中唯一的一个新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石厢子会议,完成了长征中著名的“博古交权”,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石坝乡党委副书记王洪向记者介绍道,据当地史料记载,1935年1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央红军在川黔交界土城、元厚场一带一渡赤水,进入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国民党调派重兵阻击中央红军入川,红军在川滇黔地区迂回运动,灵活穿插于重兵包围之中。1935年2月3日傍晚,中央纵队从云南摩尼抵达石厢子,那时,石厢子居住着75户人家,有汉、彝、苗民族400多人。时值过年,红军将从土豪恶霸手中没收的粮食、衣物分给穷苦群众,并杀大肥猪与乡亲一起过年。如今,这里仍留有许多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印记。在场镇上,当年红军总部所在的万寿宫,电台、中华苏维埃银行、没收征发委员会、苏维埃纸币兑换处等,都挂上牌匾以作纪念。
“石厢子会议就在我老家召开”
在坪街北角(原街名),便是居民王宗福以前的家,为了保护革命遗址现也搬迁另一条街。当记者找到他时,65岁的王宗福神采奕奕地向记者介绍道,“当年中央红军石厢子会议就在我老家召开的。当年毛主席就是在我家开会,做出了一项项重要决策!”老人自豪地讲述他是从祖父王连山口中了解到这段历史的。
“领导们不辞辛劳,就在堂屋里接连开了三天会。中途吃吃饭又接着开,有时还要发生争论。”王宗福说,之所以选在他家开会,因为王家房屋位于场镇中心,有两层高,堂屋有铁皮大门,屋外还有一处房和天井。
开会时,红军楼上楼下层层把守,十分安全。经过三天的会议,产生了三项重要议题:一是讨论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二是讨论中央苏区的问题;三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确定由洛甫(张闻天)接替博古(秦邦宪)在党内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此后,红军告别石厢子,向云南威信进发。

65岁的王宗福向记者讲述当年中央红军石厢子会议就在是他老家召开的
打土豪分田地得民心
石坝乡政府文化广播站站长肖庆庄向记者介绍道:“我爷爷肖葆芝,是国民党收税的税卡员。据街上的老人郑少林(曾给红军挑过猪油的老人)多次讲述,当时红军进石厢子时,那些有钱的地主、土豪、国民党的团总都跑了,就留下当时53岁的爷爷。结果初一那天就把我爷爷处决了。当时红军到处贴标语‘打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惠民政策,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虎狼突击队行万里来到石坝子追寻红军根据地
三枚铜元的故事
记者又采访了石厢子场镇居民肖有恩的后人肖为勤,据老人说,1935年,他家住进了几位红军领导人,在领导人离开他家时,为感谢肖有恩家提供了住宿,其中一位领导在临走的时候送给他爷爷肖有恩三枚铜元。肖有恩得到铜元后害怕被报复和抢夺,悄悄把三枚铜元钉在自己家的门柱上。
钉在门柱上的三枚铜元,为人们讲述着一段佳话
多年以后,肖有恩看到毛主席的像才知道送铜元的人是毛主席。
此故事人们流传了几十年,但人们一直没有找到铜元,“去年有人要租我房子,我用纱子纱墙上的旧漆时才找到了钉于门柱上的三枚铜元。”肖为勤说。
91岁的老人要讲述她的亲历
在石坝乡场中间,住着一位91岁的老太太,叫袁世珍。当记者见到她时大吃一惊,身材匀称,耳朵不聋,眼睛不花。
一提起红军的事情袁世珍老人就来劲了,她说:“红军进石厢子时我才12岁,但清楚地记得当时住我家的两位红军,他们都叫亲切地叫我是‘小鬼’,开始听起不习惯,后来越听越亲切。因我祖辈是山西的,正好那两位红军也是山西人。正月初二那天他俩到我家时骨瘦如柴,根本没力气跟队了,就安排住在我家。一位红军叫胡老吆,一位叫老齐,当时我们就这样称呼他,胡老吆年轻才18岁,恢复得快些3月份走的,另一位老齐46岁身体恢复得慢一些,5月份起身走的,在临走前我父亲还分别给他们3块钱作路费。我还记得,母亲用针线把钱缝在衣角内,怕被抢。红军在我家住期间,我家老人交待过,要好好照顾他们,我们相处很好,象一家人一样,很舍不得他们走,真是很难忘。”
红色文化楹联展示
如今的石坝乡场上,家家户户帖着红色文化楹联。据悉,这些红色文化楹联由石坝楹联协会自己创作的,书法爱好者们为群众义务书写,自发组织在场镇集中展示以“红军长征在石厢子、歌颂党的领导”为主题的楹联作品,表现叙永(石坝)人民永记党恩、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