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功会师:双流汇聚听惊涛

发布时间:2016-10-13 编辑:
分享到:

   

    翻越云雾笼罩、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后的第一个城镇,便是四川省小金县(当时称懋功县)达维乡,在寻访红军的长征史上,懋功会师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节点。

    1935年6月,从瑞金一路走来的中央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长途行军八个多月后,在夹金山北麓的沃日河边,意外地在这里遇到了另一支举着镰刀斧头旗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这场会师,让两支红军队伍得到了极大的休整和补充。然而此后,等待红军的还有更严酷的考验——由于张国焘与中央的分歧,不少从瑞金走出的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走了一条更为艰苦的长征路,这其中就包括从中央红军调往红四方面军的海南籍将领庄田。

    遇见举着相同旗帜的队伍

    夹金山的雨说下就下,采访车刚从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一路驶下,历经数次峰回路转,历经了半山腰的阳光明媚,待到达几公里外的达维乡时,天空霎时间却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

路边,一位老乡望一望缠绕在远处山尖的乌云告诉我们,此时夹金山顶已是白雪纷飞了。

这段曲折的盘山公路,采访车走了半个多小时,但当年红军顺着山沟上的积雪滚落下来行军至此,却用了一天多时间。大雨中,远处藏式的白色石头碉房群集的达维乡,远远看去已经模糊一片。

    公路旁的峡谷里,带着淡黄色的达维河在两山之间流过,河的对岸矗立着一座白色的纪念碑:“达维红军会师纪念碑”。

    刻在纪念碑上的文字记载: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小股部队意外相逢,并在这座桥上胜利会师。

    顺着纪念碑下的河谷看去,一条水泥修成的小道顺着河谷一直蜿蜒至沃日河边,30米开外的河面上,矗立着一座褐色的木桥,碑文显示这里就是著名的“会师桥”。走上木桥,另一端通向河谷山谷,长长的阶梯通往河谷的另一条公路边。

    小金县政协原副主席、红军长征研究专家杨天乐告诉我们,81年来,这座桥上的木板朽了又换,换了又腐,但当年的桥基一直未变,当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先遣小部队就是在这座桥上,欢呼雀跃,相互拥抱,共同庆祝翻越夹金山后的胜利。

    小城里两支队伍共庆会师

    接下来,顺着沃日河一路北上,便是坐落在连绵群山包围之中的小金县城。

    县城四周都是高山,小金县城宛如坐落在井底,县城里的建筑沿坡而建,就连县城的马路都是曲折盘山而上,县城里一块平整的土地更是寸土寸金。

    县城内最大的一块平整土地,便是位于县城中心的“小金红军会师广场”,近一千平方米的广场上,中间矗立的纪念碑上题写着“懋功红军会师纪念地”字样,距离纪念碑北侧不远处山体上,一面由山体雕刻而成的鲜红的党旗雕塑格外醒目。

    杨天乐介绍,1935年6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

    当晚,红军总政治部在会师广场旁的天主教堂组织了团以上干部联欢会,吸引了许多县城里群众参与庆贺,将天主教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场面十分热烈壮观,后来这场欢庆在当地称为“同乐会”。

    正值中午学校放学时间,我们在会师广场采访完毕刚上车,就看见成群身穿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孩子顺着马路人行道,向着这块纪念广场跑来。在广场上,孩子们追逐打闹,笑声不断,宛如当年红军在懋功举办“同乐会”时的欢呼雀跃。

    庄田三次反复往返草地

    懋功会师,让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0万人,却让原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海南籍将领庄田,有了更为曲折的长征路。

    懋功会师后,6月26日中央召开“两河口会议”,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负责指挥,将一方面军编为左路军,四方面军分编中路军和右路军,一同北上。

    原属中央红军建制的红九军团奉命改为第三十二军,在红九军团任职的庄田调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组织科长。

    而此时的庄田,正与刚刚加入的新部队,红四方面军一起被编入右路军。

    随后的长征路里,与中央意见不合的张国焘,却带领着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10月率部南下川康,试图另立中央。

    庄田跟随红四方面军即将过完一片草地时,又不得不再次穿越草地南下,待到南下失败后,又北上过了一次草地,茫茫大草地如此反复往返居然有3次之多。

    显然,和其他海南籍将领相比,庄田走了一条更为艰苦的长征路。

懋功会师:双流汇聚听惊涛??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