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他们的青春是一场两万五千里的生死长征

发布时间:2016-09-30 编辑:
分享到:

9集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剧照。(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供图 千龙网发)

纪录片中,讲述人石凉以历史“亲历者”和“体验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走近长征历史。(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供图 千龙网发)

     千龙网9月30日讯(记者 张嘉玉)军需处长把最后一件棉袄留给战士,自己却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宣传员在茫茫沼泽里用体温贴身保存下来七根干柴,留下生命的希望……时光回溯80年,那时十几岁的少年,他们的青春却是一场两万五千里的生死长征。9集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10月17日起每晚19点30分登陆北京卫视,带观众走近那群怀揣着革命理想与青春热血的年轻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主创团队平均年龄约26岁,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通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将刻画的重点放在投身革命的年轻人身上,用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沿着80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途径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河南、宁夏、陕西等11个省区进行拍摄。这部纪录片采用电影化的再现拍摄手法,所有场景均在外景实地拍摄,再现长征出发、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经典场景,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在松潘和若尔盖县,摄制组来到松潘大草原腹地——海拔3500米的茫茫湿地。人踩到软绵绵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会陷下去,遭受灭顶之灾。80年前,有超过一万红军将士以疲惫的“睡姿”永远留在了这片死亡绝地。
纪录片由石凉、谭江海担任讲述人。石凉更多是一位历史“亲历者”和“体验者”,在片中,他将体验不同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甚至是旁观的老百姓;而谭江海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同时推进故事的讲述。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在片中,两人也分别代表着历史和现代两个时空,由他们的交集来完成时空的转换。
     “这次和中央档案馆合作拿到了很多一手的长征有关的档案,是非常珍贵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统筹成诚说。影片中,很多长征时期国民党方面的珍贵档案将首次公开,讲述人还将走进遵义柏公馆,重现遵义会议相关档案背后的故事。
     据悉,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承制,2015年10月在江西于都举办纪录片启动仪式。 


 

纪录片中,另一位讲述人谭江海以“回望者”的身份以来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供图 千龙网发)

《红军不怕远征难》分集梗概
第一集
1927年的国共分裂之后,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顾日军侵华的狼子野心,对共产党人建立的红色根据地进行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亲手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然而在离别之际,被国民党长期封锁的中央苏区人民不仅守口如瓶保守了这个天大的秘密,还送去了自己的儿子和全家仅有的粮食支援红军。人类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大迁徙——长征,拉开了序幕。
第二集
本集将重点聚焦在负责为中央军委断后掩护的红五军团34师身上,以师长陈树湘大无畏的传奇经历为故事主线,带出波澜壮阔的湘江战役全景。34师在完成掩护大部队渡江任务后,被敌人堵截在湘江东岸无法过江,在追寻大部队无望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坚持斗争,为苏维埃流尽最后第一滴血。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选择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第三集
1935年1月1日,刚刚经历过湘江那场惨烈的战役的中央红军来到了一个叫猴场的小镇,红军战士们虽然在这里得到了简单的休整,但是中央红军依然处于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领导下,国民党的追兵也在向他们紧逼而来。中央红军痛定思痛,开始审视之后的路,他们是如何通过三个会议一步步的走出错误路线的领导,转向胜利的道路。面对贵州最大的一条江——乌江,红军战士们又是如何在不到36个小时突破乌江天险,转危为安。然而正当中央红军逐渐走向成熟之时,此时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留守红军正在经历着残酷的围剿和牺牲。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坚守苏区,等待中央红军转战回来。国民党中央军正在向瑞金步步进剿,发起了谢坊、牛岭山等战斗,每侵占一个地方,就会进行灭绝人性的“清剿”,原本宁静祥和的苏区成为一片人间炼狱。而留守的红军战士的目的只有一个:拖延国民党部队进入中央苏区的首都瑞金,为留守红军和百姓争取撤退时间!
第四集
贵州,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里有着一批和红军有着共同理想的热血青年,学生、开明绅士、传教士等等,他们率先觉醒认识红军、接纳红军。在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下惊恐的情绪在整个贵州蔓延,红军该如何赢得百姓的信任?又是如何在贵州撒下革命的火种?在原本没有红色基因的贵州,在遵义这座小城,其实一直有一批和红军有着同样理想的人们。当红军官兵们来到遵义时,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使得百姓害怕红军,红军官兵们又是如何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一场决定中央工农红军命运的会议,也即将在遵义召开。
第五集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赤水河畔,土城青杠坡,遭遇了一场失败。小战士邓寅章在这场战斗中,失去了二哥。但是,这场战斗,却令红军在云贵川地区,上演了一出四渡赤水的传奇。然而,在这条路上,邓寅章不仅仅失去了二哥,他身边亲密的战友也一个一个地牺牲了,面对生死离别,邓寅章发誓要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邓寅章接下来的任务,是一个人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向兄弟二营传达三渡赤水的命令。但是,枪林弹雨,危机重重,邓寅章将如何应对?四渡赤水不仅仅是邓寅章这样的红军小战士的付出,它的背后,也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精彩较量。
第六集
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是石达开的覆灭之地,也是中央红军的胜利之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沿途崇山峻岭的严酷考验,历经万里征程的红军战士,如何克服了一道道险关?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中央红军踏着铁索创造了怎样不朽的传奇?
第七集
1935年6月1日,越过天险大渡河后,中央红军通报全军:前进!与四方面军会师去!面对高寒缺氧的环境,很多南方战士甚至没见过雪。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红军上下无一例外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胜利出于最坚定的队伍,奇迹属于最顽强的战士。“达维会师”把酒相庆,“铁流后卫”三过雪山。铮铮铁骨铸就不朽奇迹!
第八集
一场松潘战役,丢失了有利战机,红军不得不穿越荒无人烟的川西北大草原。看似美丽的草原下,却掩藏着重重杀机,一步没有踩在草垛上,就跌入了吞噬人的沼泽。面对生死,战士们把更多的希望留给了自己亲爱的战友,即使死亡无情来临,他们也手拉手践行着共生死的誓言。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小宣传员郑金煜,用生命贴身保存的一包干柴,为红军战士们驱赶了夜间的寒冷,增添了走出草原的勇气。狂风暴雨的夜间,一曲高亢的《国际歌》,是红军战士们对大自然的宣战,宣告着他们北上抗日的决心。
第九集
从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最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至此,长征就不仅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80年前,他们的青春是一场两万五千里的生死长征??评论